【扶贫故事会】姜畲镇石龙村老邓:依托产业扶贫,走出一条脱贫致富路
2020-11-17 11:57:45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雨湖区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易阳思 | 作者:张云云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809

老邓给鸡喂食。

中国雨湖网讯(通讯员 张云云)两层小楼前新挖的池塘里群鱼雀跃、水塘里散养的鸭子在嬉水、远处稻田里的土鸡黑压压的一片,这是雨湖区姜畲镇石龙村老邓家发展养殖产业的景象。今年50岁的老邓,每天照看着自己养的鸡、鸭、鱼,通过发展养殖产业让他摆脱了贫穷,走上了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,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。

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,掌握着多种养殖技术,很难想象早些年他的生活步履维艰、不尽人意。2009年,妻子发生意外去世后留下一笔债务,老邓一个人带着年仅13岁的女儿和9岁的儿子,平时靠养猪和种田维持生计。按他的话说,那是一段异常艰难的时期,生活费用常常要靠借,日子过得很贫苦,收入的不稳定让这个单身汉靠一个人的力量撑起两个孩子的一片天。

2014年,他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,为帮助老邓一家脱贫致富,村总支书记黄建勇到他家,和他促膝长谈,共同商量脱贫的办法。得知老邓养殖技术不错,黄建勇鼓励老邓积极开展其他养殖业。在黄建勇的支持下,老邓承包了新和村的30亩水塘,签订了5年的合同,黄建勇私人借给他2万元钱,还为他积极争取到了3000元产业扶贫资金补助,老邓又找别人借了5万元的鱼苗钱,开始发展起了养鱼产业。老邓说:“如果不是黄书记像兄弟一般的支持,自己没有那么大的勇气,很感激黄书记,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一直帮助我。”

好在养鱼投入的成本很快就挣了回来,水塘里的鱼每年有近10万斤,年纯收入近6万元。眼看着日子一天天变好,等还完债务,老邓一家就可以稳定脱贫了,但生活的意外总是悄然而至。2016年,老邓生了一场大病,在医院里住了四个月,这段时间孩子都在读书,一直都是姐姐在医院里照看,这次生病除医保报销外还花费了5万多元,让本不富裕的老邓家雪上加霜。

但这次大病并没有打垮老邓,他出院后继续发展养鱼产业,每天都住在水塘边搭建的木棚里,能够休息的时间很少,每天都要沿着水塘巡查,晚上也一样,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。

2018年,因水塘里的鱼太多,出现缺氧现象,导致一万多斤的鱼死亡。2019年的猪瘟疫情,让老邓家损失了10万元。这些接二连三的打击并没有让老邓放弃发展养殖业,身边支持他、鼓励他、帮助他的人让老邓学会了一直向前看。

看着水塘合同快到期了,考虑到身体原因,在黄建勇和孩子的劝说下,老邓不打算继续承包鱼塘,从2018年起计划养鸡。经过考虑之后,第一年只养了3000只,2019年增加到8000只,2020年已经达到了11000只。为保证土鸡的质量,老邓付出了大量的心血,并取得了可观的效益。今年老邓还尝试养了300只鸭,预计明年扩大养殖规模,现在老邓家年收入近10万元。在黄建勇的帮助下,老邓参与了石龙村定点产业扶贫合作社,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鸡苗,带动更多贫困户创业增收。

谈起老邓一直坚持发展养殖产业的初心,他说:“说良心话,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的政策、村干部和结对帮扶责任人对我的支持和照顾,才让我一直坚定走产业发展的脱贫道路,如果没有政策和他们的帮助我也不可能有今天。”

说起让老邓印象最深的事情,他谈起了两件,一件事是湘潭市委办2019年的结对帮扶责任人孙明,在自己生病身体状况不好的情况下,仍坚持每月走访慰问,有好几次都是在爱人的陪同下完成走访慰问的。因为都是疾病缠身,有情感共鸣的老邓对此非常感动、内心非常感激,他说就算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也只能做到这样。还有一件事是湘潭市委办2020年结对帮扶责任人朱军,自结对帮扶以来,非常关心老邓家养殖业的生产经营情况,每月都到老邓家和他拉拉家常,大力支持老邓发展养殖业,经常性开展消费扶贫,为帮助老邓家销售土鸡和鸡蛋,他从不怕麻烦,每次都提前联系好买家,统计好要购买的数量,其中一次就买了70斤鸡蛋,都是自己带回去的。

“非常感谢党和政府帮我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,是那些在背后一直默默支持着我的人让我不断向前走,对我们党和帮扶干部的感恩之情无法用语言来形容,只能把感恩之情藏在心里,努力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,回馈社会。”老邓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他平时尽力做好村上的保洁工作,只要贫困户给他打电话询问鸡苗生病的情况,他二话不说就到贫困户家中查看情况,配药也从来不收别人的钱。只要村上有事情需要他,都不用考虑的,都会第一时间支持参与。

责编:易阳思

来源:雨湖区融媒体中心

  下载APP